残疾人康复训练流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敦煌市社会福利院康复指导人员职责和工作制度、残疾人康复服务内容、康复指导概述和残疾人康复训练指导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敦煌市社会福利院。
1 康复指导人员职责
1.1 传授训练方法,提供康复医疗、训练指导、心理疏导、用品用具咨询、转诊服务等多种康复服务。
1.2 指导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制定康复计划。
1.3 举办残疾人康复培训班,传授康复知识。
1.4 开展残疾人训练登记、评估、记录、总结、建立档案工作。
1.5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为残疾人提供方便、快捷、实用的康复信息。
1.6 开展残疾预防的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减少残疾的发生。
2 残疾人康复服务的主要内容
2.1 康复医疗服务。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治疗、功能评估、康复护理、转诊服务等。
2.2 康复训练服务。指导各类残疾人开展康复训练、制定计划、传授方法、指导矫形器使用、评估康复效果等。
2.3 心理支持服务。通过了解、分析、鼓励和指导等方法,帮助他们树立康复信心,正确面对自身残疾,鼓励亲友理解关心残疾人,支持配合康复训练。
2.4 知识普及服务。为残疾人举办健康等知识讲座,开展康复咨询活动,发放普及读物,宣传预防知识和康复知识。
2.5 用品用具服务。根据残疾人的状况和需求,提供用品用具的信息,提出选用用品用具的意见、实施转介服务等。
2.6 咨询转介服务。根据残疾人在康复医疗、康复训练、心理支持及用品用具等方面不同的康复需求,联系有关机构和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转介,并做好登记和跟踪服务。
3 工作制度
3.1 为院内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服务。
3.2 在残联指导下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服务。
3.3 主要开展康复技术咨询、康复训练指导、功能康复训练等康复服务。
3.4 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档案,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效果评估,及时解决残疾人康复训练中的问题。
3.5 加强康复指导师管理教育工作,定期组织康复指导师参加培训,提高康复服务水平。
3.6 康复服务站实行全日制开放,参加康复训练的患者需在康复指导师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
3.7 康复器材实行专人管理,做好使用、保养、维修登记。
4 康复指导概述
见表1。
表1 残疾人康复指导
视力残疾
|
指导视力残障者 视功能训练和盲人行走训练
|
听力语言残疾
|
指导听语障碍者开展听力语言训练、及时配戴助听器
|
智力残疾
|
1、儿童智力残疾主要有运动、感知、认知、语言、生活、自理、社会适应等六大领域的训练。2、成人智残为其提供生活自理、简单劳动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训练。
|
肢体残疾
|
1、残存功能的训练指导。2、协助和指导生活自理的训练。3、辅助用具的使用训练及护理。4、假肢的使用训练和护理。
|
精神/智力残疾
|
对精神患者进行1、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2、督促指导药物治疗,用药安全监测。3、开展生活技能、社会适应等方面的服务。
|
偏瘫
|
开展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心理疗法、文体疗法、传统的物理疗法、祖国传统医学等方面的训练
|
截瘫
|
开展物理疗法、作业疗法、康复工程、文体疗法等方面的训练
|
脑瘫
|
开展运动功能、姿势矫正、语言训练、日常活动四方面康复训练
|
5 残疾人康复训练指导
5.1 低视力康复
5.1.1 低视力康复的主要方法是:配用适合的助视器同时进行相应的训练。
5.1.2 常用的助视器有两大类:(1)光学助视器:如眼镜式助视器、望远镜、放大镜(手持式、立式)等。(2)非光学助视器:如照明灯、阅读裂口器、大字印刷品、太阳帽等。
5.1.3 低视力康复训练:主要是针对低视力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助视器使用训练和配戴助视器后的功能性视力训练,后者的对象指学龄及学龄前的儿童。上述训练工作由验光配镜人员或特教老师承担。低视力者可以取当地医院眼科低视力门诊或定点眼镜店,进行助视器的验光、配镜和训练。
5.2 盲人行走训练
5.2.1 盲人行走训练是康复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工作的基本内容就是训练盲人依靠听力、借助辅助工具学会独立行走。盲人借助的辅助工具主要有盲杖和导盲犬,其中,使用盲杖最为普遍。
5.2.2 选择盲杖:盲人独立行走要依靠听力和盲杖,因此,选择一个适合自己使用的盲杖至关重要。标准盲杖的颜色为白色,手柄下方10厘米处有红色标志;既盲又聋的人,应使用红白相间的盲杖。
5.2.3 正确握杖:根据自己的习惯,可选用右手或左手持杖,将拇指放在杖的里面,食指延伸贴在盲杖上,其他三个指头在杖的下面弯曲,轻松握住。
5.2.4 盲杖的位置:将盲杖放在身体的正前方距脚尖约1米的地面上。
5.2.5 手腕动作:持杖行走时,将肘部稍微弯曲靠近身体。握杖的手最好保持在身体前方的正中央,这样可以使走的方向正直。要用手腕控制盲杖左右摆动,使盲杖的下端在身体前方左右均匀移动,不要移动整个手臂。
5.2.6 摆动幅度:行走时,盲杖在地面上左右轻轻摆动,摆动的幅度,要比身体略宽些,以确保前方路面没有障碍物。盲杖的下端不可从一面跳向另一面,而应在地面上划动,否则容易漏掉地面上的障碍物。
5.2.7 协调步伐:盲杖向左摆动时,要迈出右脚,反之,盲杖向右摆动时,要迈出左脚。
5.2.8 如何识别和绕开障碍物:识别盲杖碰到的障碍物,应用另一只手顺着盲杖轻轻滑下,直到触摸到物体;如要绕过障碍物,应先用盲杖探出一条可以行走的路。上下楼梯时,可先用盲杖下端敲击台阶边缘和探察台阶的高度、宽度,然后再行走。沿草地、篱笆、墙壁边缘行走时,要先用盲杖触其边沿或壁,然后反复摆动,探出道路,便可行走。
5.3 聋儿听力语言康复
5.3.1 “三早”在聋儿康复中的作用:“三早”是指早发现、早配助听器、早训练。尽早发现耳聋,尽快配戴合适的助听器,尽早开展康复训练,成为聋儿康复中提高康复效果的一条重要原则,即早期干预原则。
5.3.2 聋儿听力语言训练应遵循的原则:(1)先理解后表达的原则;(2)在生活中学习的原则;(3)表达要从简到繁的原则;(4)要充分利用和创设语言环境的原则;(5)注意发展聋儿思维能力的原则。
5.4 小儿脑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5.4.1 首先是正确的抱姿,即将小儿双腿骑跨在康复人员的腰间。为了加强小儿头的控制,可使其俯卧位双手支撑抬头、抬胸或仰卧时双上肢伸展,将其缓慢自仰卧拉至坐位。当小儿坐在床面上时,应诱发其向前方、侧方伸手取物,逐渐出现各方向的保护性反应,以增强坐位的稳定性。
5.4.2 对不会翻身的小儿,在其仰卧时,将翻动侧的下肢屈曲,并辅助屈曲腿带动身体旋转或握住翻动侧上肢使其伸展,内收,带动躯干翻身。学会爬行是行走的先决条件之一。小儿需双上肢伸展支撑,下肢以膝关节支撑使躯干与大腿成90°。姿势保持稳定后,可在小儿面前放置带有声响、颜色鲜艳的玩具,诱发其向前交替伸手抓取,同时可向前推动小儿足底,辅助其前行。
5.4.3 对站立时足跟不能着地的小儿,训练者可在其仰卧时,四指握住足跟,以手掌压向足心,使足背向小腿方向背屈,足背与小腿之间角度尽量小于90°。还可以穿戴足踝矫形器,以利用矫正尖足、稳定踝关节,更好地进行站立、行走训练。
5.4.4 有的小儿双手握拳,不会抓物,训练者要坚持做被动手指伸展活动,将其大拇指外展伸开,其它手指就容易伸开了。
5.4.5 在运动训练的同时,也要加强语言训练。以颜色鲜艳的玩具吸引小儿的注意力,力争其模仿训练者的发声、发音。创造良好的言语坏境,及时纠正异常的发音。
5.4.6 对于四肢肌肉张力明显增高或四肢不自主的运动妨碍了患儿的活动时,可考虑使用解痉或控制徐动的药物,如:安定、力奥来素、安坦、美多巴等。
5.4.7 中医按摩可减低痉挛肌肉的张力,扩大四肢关节活动范围;针灸可采取头针在运动、语言区,以改善该区功能。
5.5 偏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5.5.1 偏瘫的治疗除了必要的药物介入外,主要的康复训练方法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治疗、心理治疗、文体治疗、传统的物理疗法、祖国传统医学等。
5.5.2 运动疗法:是通过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来改善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的总称。主要内容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增强肌力训练、姿势矫正训练和神经生理学疗法等。脑血管病患者约有80%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主要是偏瘫痉挛模式,也就是我们常看到的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痉挛模式。在脑血管病卧床期,主要进行体位转换、被动运动、保持良肢位、起坐训练以减少压疮、关节挛缩等并发症,为日后康复训练打好基础;在离床期应进行坐位训练、平衡训练、起立训练等促使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提高;在步行期则主要以步行训练改善步态为主。为了增进运动功能进行的运动训练,常采用多种治疗技术的综合方法及运动再学习疗法,以达到恢复肢体运动的目的。
5.5.3 作业疗法:是运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为治疗手段来改善和补助患者功能的方法,其目的时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自理、工作、休闲等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是有利于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的理想方法。它主要包括机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认知和直觉训练、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训练、自助具的选择制作、环境改造的设计和指导、开具轮椅处方等等。它和运动疗法的理论原则是相同的,所不同之处在于它将肢体需要的运动设计成一项作业活动,比如说利用陶艺制作来训练手指的精细动作,这不仅提高了患者的兴趣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能力。
5.5.4 语言治疗:约有22%-32%偏瘫者伴有语言-言语障碍,因此,语言训练必不可少。语言训练人员应先根据患者的语言情况和病变部位诊断处障碍类型,然后运用不同的方法,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途径的刺激引发并强化患者的正确语言反应。
5.5.5 心理治疗:身体的残疾和功能的障碍常引发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并且疾病本身也会造成记忆力、注意力及定向能力等方面的认知障碍。有效的心理治疗能增强患者的学习能力和主动参与精神,主要方法为支持性心理治疗、理性情绪疗法和行为疗法等。
5.5.6 文体疗法:是采用体育运动项目及娱乐项目对患者进行训练,使患者的身体机能得到改善、提高,并且可以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的一种方法。这对于提高身体运动素质,增强体质和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轮椅技巧、偏瘫体操和各种球类是主要内容。
5.5.7 传统的物理疗法:对偏瘫的康复也有特殊的作用。尤其水中运动疗法时通过水的浮力等作用,使患者的肢体在水中更容易完成正确的运动。
5.6 截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5.6.1 物理疗法:徒手或借助器械,综合应用水疗、电疗、光疗等手段,改善全身各个关节的活动范围,提高残存肌力,增强肌肉耐力,恢复协调和平衡能力,使截瘫病人学会翻身、起坐和床与轮椅和厕所之间的转移动作。
5.6.2 作业治疗: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特点,从日常生活活动、生产劳动或闲暇活动中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作业活动,对患者进行训练,提高患者身体的综合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能力,使患者掌握进食、穿衣、如厕等日常生活动作,并学会一些基本的职业技能。
5.6.3 康复工程:为患者定做一些必要的支具或矫形器,借助双杠、助行器或拐杖,使患者恢复站立能力,并能在小范围内步行。
5.6.4 文体治疗:选择患者所能及的一些文娱体育活动进行功能恢复,如轮椅篮球、台球、网球、乒乓球、射箭、击剑、轮椅竞速、游泳等,一方面恢复其功能,另一方面使患者得到娱乐。文体活动的好处在于可提高运动功能和改善体质,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除此之外,参加文体活动可以分散对自身残疾的注意,许多文体活动可以和健全人一起进行,有利于他们积极参与。
5.6.5 中医治疗:利用祖国传统医学,进行针灸、按摩、电针、中药离子导入等治疗,有助于截瘫病人残余肌力的恢复和大小便的功能改善。另外,采用中药内服、外用,对治疗截瘫并发症也有一定效果。
5.7 精神残疾预防康复
5.7.1 康复人员对精神残疾人进行心理疏导以及家庭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组织一些活动,帮助其参与社会生活。
5.7.2 安排康复者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开展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训练和文体娱乐活动。
5.7.3 进行医疗监护和心理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