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常见疾病护理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敦煌市社会福利院常见疾病分类及老年人发生常见疾病时的护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敦煌市社会福利院。
1 常见疾病分类
常见疾病主要包括:
流行性感冒、发热、肺炎、肺结核、结膜病、消化道传染病、上消化道出血、脑血管疾病、内科一般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毒性肝炎、肾病、糖尿病、肠梗阻、肠造瘘等。
2 护理要求
2.1 流行性感冒护理
2.1.1 呼吸道隔离至体温正常后24小时,避免到公共场所活动,老人房间每日空气消毒1-2次。
2.1.2 保持环境舒适和安静,温度适宜,老人寒战时用热水袋保暖 。
2.1.3 降温:
根据医嘱服用抗感冒药物。
b) 提醒老人多饮水以补充高热时的消耗。
a) 做好住养老人的皮肤护理,年迈者要注意T、P、R、BP变化,防止脱水。
2.1.4 给予高热量、低脂肪、高维生素饮食,少量多餐为佳。
2.1.5 注意休息,劳逸结合。
2.1.6 对接触人群注意加强体育锻炼,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2.2 发热护理
2.2.1 卧床休息。
2.2.2 四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各一次。
2.2.3 体温在39摄氏度时,头置冰袋,用50%酒精擦浴,擦浴后30分钟再测体温一次,如有高烧持续不退,要及时报告医生。
2.2.4 注意老人饮食及小便排泄情况,鼓励老人多饮开水,多食高热量易消化食物,每日摄入量不少于2500--3000毫升。
2.2.5 按时进行晨、晚间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注意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高热多汗时要及时擦干,勤换内衣,切记保暖。
2.2.6 高热谵妄者加强护理,备有床档以防坠床,体温突降者注意虚脱。
2.3 肺炎护理
2.3.1 一般护理:
a) 卧床休息,室内温度适宜。
b)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并鼓励多饮水。
2.3.2 高热期护理:
给予药物或物理降温,并做好口腔护理。
2.3.3 给氧:
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并注意观察血压变化。
2.3.4 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老人咳嗽,并观察痰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正确留取痰标本。
2.3.5 密切观察病情和生命体征变化,防止急性肾功能衰竭。
2.4 肺结核护理
2.4.1 呼吸道隔离。
2.4.2 老人入院三日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三次,并测血压一次,三日后,每日早、晚各测体温一次。
2.4.3 入院老人连续三日留痰三次送检结核菌,随时劝导老人勿随地吐痰。
2.4.4 根据病情轻重,提醒住养老人卧床休息或适当出入活动,要及时向老人宣传消毒隔离等方面的卫生常识。
2.4.5 重症肺结核伴有呼吸困难的住养老人,取半卧位,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即刻报告医生。
2.4.6 注意病情变化,有咳血发生时,绝对卧床,枕旁置痰杯,胸部置冰袋,尽量少翻动住养老人,并及时报告医生。
2.4.7 大咳血老人及时报告医生,准备好急救用品,要记录血量及次数。
2.5 结膜病的护理常规
2.5.1 做好预防为主的消毒隔离工作,结膜炎传染性强,加强宣教,不用手揉眼,不用公共毛巾、脸盆,老人用过的物品需及时清洗,彻底消毒,眼药水必须专用。
2.5.2 分泌物多须做结膜囊冲洗时,应翻转眼睑,冲洗结膜面,同时用手推上下睑,冲出穹隆分泌物。
2.5.3 急性卡他性结膜炎,禁用热敷,不能覆盖。
2.6 消化道传染病护理常规
2.6.1 严格执行消化道隔离。
2.6.2 老人应在指定范围内活动,督促或协助老人饭前便后洗手。
2.6.3 老人的用品,包括食具、便器以及排泄物、呕吐物均须按消毒常规处理。
2.6.4 按医嘱给指定饮食,保证入量。
2.6.5 观察老人排便次数、颜色、性质,按医嘱及时留取标本送检。
2.6.6 卧床老人,做好口腔护理,注意肛门周围皮肤清洁,如局部有充血、糜烂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6.7 如发现病情恶化时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记录。
2.6.8 临床症状消失,大便细菌培养三次阴性者方可解除隔离。
2.6.9 解除隔离后,老人应淋浴、更衣,随身物品消毒处理后方可携出,床单等应严密消毒处理。
2.7 上消化道出血护理常规
2.7.1 按消化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2.7.2 检查血型、交叉配血。
2.7.3 叮嘱老人安静卧床,防止紧张情绪,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引起窒息,呕血后立即清理,并给予温开水漱口。
2.7.4 饮食:呕血住养老人应禁食,仅有少量柏油便者,可进流食,大便转黄改为半流食。
2.7.5 补充血容量:根据出血量静脉补液。
2.7.6 止血措施:药物及三腔管压迫止血。
2.7.7 保留呕吐物或大便,经医师观察后弃去,并记录颜色、量。
2.7.8 严密观察病情,监测 T、P、R、BP并观察神志变化,有休克者记录尿量,并做好特别护理记录。
2.8 脑血管疾病护理常规
2.8.1 动脉硬化性脑梗塞
2.8.1.1 急性期按危重期护理,保持安静,注意保暖,避免搬动,头部禁用冷敷以免影响血供。
2.8.1.2 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必要时给予鼻饲。
2.8.1.3 病情观察:按医嘱要求测量血压,使用抗凝剂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2.8.1.4 按症状进行护理,预防并发症。
2.8.1.5 发病二周后,病情好转,即可进行四肢功能锻炼,恢复自理能力。
2.8.2 高血压性脑出血
2.8.2.1 危重期护理:
a) 静卧4周,避免搬动,注意保暖。
b) 保持呼吸道通畅。
c) 禁食72小时后视病情给予低脂、低盐、易消化饮食。
d) 补液,注意体液平衡。
2.8.2.2 专科护理:
a) 高热老人给予氧气吸入。
b) 保护肢体处于功能位置。
c) 建立静脉通道输入脱水剂,详细记录出入量。
d) 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再度出血。
2.8.2.3 病情观察:
a) 判断有无继续出血,生命体征变化,每2小时测量一次。
b) 及时发现脑出血前驱症状:如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血压急聚上升,一侧瞳孔扩大,意识障碍加深等,应紧急处理。
2.8.2.4 预防并发症:
a) 控制输液的速度,以免并发肺水肿 。
b) 按医嘱要求留取血标本,测定有关生化指标,防止水电解质失调。
c) 频繁呃逆影响预后,应及时制止,服3%碘溶液 2—3滴。
2.8.2.5 加强肢体易发生褥疮部位的护理,防止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
2.8.2.6 恢复期:促进肢体的功能康复,并做好心理护理。
2.9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护理常规
2.9.1 心绞痛护理常规:
2.9.1.1 消除诱发因素,如避免过度体力劳动和突然紧张、戒烟、降低过重的体重,忌饱餐和防治便秘等,积极治疗加重心绞痛的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糖尿病等。
2.9.1.2 合理安排活动: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即休息和减少活动量,无症状时坚持有益于健康的活动。
2.9.1.3 饮食护理:合理安排营养,减少脂肪摄入量,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饱餐。
2.9.1.4 病情观察:观察T、P、R、BP变化,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
2.9.1.5 注意观察药物的副作用。
2.9.2 急性心肌梗塞护理
2.9.2.1 绝对卧床休息,严密观察心率及心电图变化,注意全身情况,特别是末梢循环变化。
2.9.2.2 监测:心电图的监测,必要时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5-7天。
2.9.2.3 如在监护中发生室颤、心跳骤停,应争分夺秒进行心肺复苏,并迅速报告医师。
2.9.2.4 记录24小时出入量,防止血容量过多诱发心衰,过少发生脱水及增加血液粘滞度 。
2.9.2.5 建立静脉输液通路,注意电解质、酸碱平衡,限制水、钠摄入,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2.9.2.6 给予高浓度氧,改善心、脑、肾重要脏器的缺氧症状。
2.9.2.7 注意保暖及做好皮肤护理。
2.9.2.8 尽量有效的控制心绞痛,保持情绪稳定,劝其家属尽可能少干扰老人,以利其休息,协助一切日常生活,尽量减少老人的体力活动。
2.9.2.9 保持大便通畅。
2.10 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
2.10.1 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10.2 注意床边隔离和消化道隔离,食具消毒,排泄物浸泡消毒后方可倾倒。
2.10.3 急性肝炎隔离期不少于30天,重症老人需卧床休息,慢性期或迁延不愈者,可根据病情适当活动,但避免体力劳动。
2.10.4 给予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有肝昏迷趋势者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如有腹水宜用低盐或无盐饮食。
2.10.5 观察大便颜色、性状,如发现有灰白色或柏油样便应报告医师。
2.10.6 注意口腔清洁,预防并发症。
2.10.7 严密观察病情,注意有无并发症出现,如出血、意识障碍、精神异常及肝昏迷等情况,应及时报告医师。
2.10.8 肝昏迷者,按昏迷护理常规。
2.10.9 注意肝脏的保护,禁止饮酒及应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2.11 肾病护理常规
2.11.1 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11.2 每日记录液体出入量。
2.11.3 测量体重,有水肿者每周测量2次,浮肿明显或使用利尿剂者宜每日测量。
2.11.4 测量血压,必要时每日测量或按医嘱执行。
2.11.5 加强饮食护理,肾病综合症、大量蛋白尿及氮质血症老人给予高蛋白饮食,高血压、肾功能衰竭和水肿老人,应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
2.11.6 遵医嘱,正确及时留取标本。
2.11.7 注意皮肤、口腔及外阴(女性老人)清洁,避免受凉感冒和接触病毒感染老人。
2.12 糖尿病护理常规
2.12.1 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12.2 饮食按照医嘱严格执行,应做好思想工作,说明饮食治疗的重要性,以取得老人主动配合。
2.12.3 对不稳定型糖尿病老人,应经常注意有无恶心、呕吐、呼吸酮味、呼吸深大等糖尿病昏迷前驱症状;对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治疗老人,应注意观察有无低血糖反应,如有异常应予适当处置,并立即通知医师。
2.12.4 给老人适当的健康教育,如监测尿糖方法、饮食与胰岛素治疗关系、胰岛素注射技术,以及发生低血糖的症状和处理方法。
2.12.5 胰岛素剂量在注射前应经另一医护人员核对。
2.12.6 经常漱口,防止口腔炎及牙龈炎;注意皮肤清洁,防止继发感染和压疮。
2.13 肠梗阻护理常规
2.13.1 同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2.13.2 护理人员应熟悉胃肠减压技术,保持胃肠减压管道通畅,达到持续引流的目的。
2.13.3 准确记录呕吐量、胃肠减压吸出液量及其性质、尿量、输入液量及其种类。
2.13.4 注意病情变化,如腹胀、腹痛是否减轻,肛门有无排气、排便(注意粪便的性状),有无体温增高、脉搏加快等中毒症状。
2.13.5 肠造瘘术后,可立即放置人工肛门袋,既达到立即开放减压,又可防止污染衣服。如无人工肛门袋,肠造口周围皮肤应每日进行清洗,外涂复方氧化锌软膏,防止皮肤糜烂。
2.14 肠造瘘护理常规
2.14.1 造瘘未开放前禁食,一般术后48-72小时后开放。
2.14.2 应给予住养老人无渣或少渣饮食,避免进食易产气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并严格注意饮食卫生,以防止发生腹泻。
2.14.3 肠造瘘者两日未排便,应给于低压盐水灌肠。
2.14.4 每日更换造瘘袋,局部皮肤保持干燥,应经常用温水洗净周围皮肤,出现皮疹可用氧化锌或氟轻松软膏涂于皮肤患处。
2.14.5 更换造瘘袋要保持床单的清洁干燥,如有污染,及时更换。